闪电评论丨从AI推土机看产业链:不只资源整合更是创新共同体
打造标志性产业链是山东稳定工业增长大局的重要抓手,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。对于山东而言,产业链的价值,从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砌和串联,而是以协同创新为内核的产业升级。
以全球首款AI推土机的研发为例。作为国内推土机市场占有率超7成的“链主”,山推虽擅长整车控制,却在感知技术、路径规划算法等领域存在短板 —— 要让推土机 “看懂工地”,需视觉、激光雷达人才;要让施工“选对路线”,则需规划算法团队。正是依托 “山东省工程机械智能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”,100多个成员单位协同发力,仅用3个多月就敲定了设计方案,将分散在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、人才资源转化为集体创新能力。
这种协同创新模式并非个例。青岛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中,北海造船、中船发动机、海西重工、青岛双瑞等“链”上企业紧密合作,形成了具有韧性的创新发展体系。当地船舶发动机曲轴本地配套率提升了50个百分点,船舶发动机本地配套率提升至89%。
“链主引领、中小微协同”,在高端机械装备、电子信息等领域,山东各链主企业牵头搭建创新平台,中小微企业凭借灵活的研发能力填补技术空白,形成“大带小、小助大”的良性循环,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联动的创新共同体。
产业链迈向协同创新,既是山东应对市场竞争、推动产业升级的现实选择,也是技术突破的必然要求。AI推土机研发需突破“看懂工地”“选对路线”难题,单靠山推难以完成;而其他产业领域,如高端化工、新一代信息技术,技术复杂度同样不断提升,单企业作战已难以为继。山东通过打造19条标志性产业链、67个细分链,形成“总链长+链长+链主”三级架构,通过精准绘制产业链技术路线、企业分布、断点堵点,实现产业链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的能力跃升——链主企业牵头定方向,配套企业跟进补短板,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,形成了覆盖“研发-生产-应用”全链条的创新生态,推动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。
放眼山东,从青岛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,到烟台的汽车产业集群,再到济南的智能装备产业带,都在通过协同创新激活每个节点的潜能。围绕19条标志性产业链,山东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1762项,累计带动形成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工艺7074项。各类创新资源向链上集聚,让越来越多企业成为带动技术革新的主体。
从山推AI推土机的诞生能清晰看到,山东产业链上的好品牌从来不是资源的简单相加叠加,而是聚焦创新能力深度耦合,通过协同创新激活每个节点的潜能,最终实现从“山东制造”向“山东智造”“山东创造”的稳步迈进。(文/刘国栋)